精准检验,避免误诊——我院检验科成功识别多例检测干扰病例
近日,我院检验科通过严谨的分析和先进的检测技术,成功识别出多例因特殊干扰物质导致的检测误差案例,避免了患者的误诊误治,彰显了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中的关键作用。
慧眼识“巨”,避免过度治疗
金女士因月经不调就诊,多次检测发现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(>200ng/mL),虽经药物治疗三个月后复查,数值仍高达268.28ng/mL。检验科免疫组组长高益铭副主任技师高度怀疑其血清样本存在“巨泌乳素”干扰。通过采用PEG沉淀法进行检测验证,测得其真实泌乳素水平仅为35.28ng/mL,回收率仅为15%,成功避免了患者的继续药物治疗和不必要的医疗支出。
巨泌乳素是由泌乳素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,其生物学活性低,但可在免疫检测中令泌乳素显假性升高。该现象在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约为3%-4%,而在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中可达10%-25%。如未能识别,易导致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甚至药物干预,增加患者身心负担。检验科对这一干扰因素的准确识别,展现了实验室在特殊病例检测中的专业技术水平。
细致察“聚”,还原真实指标
内科住院患者孙大爷在常规检查中发现血小板显著降低,但临床并无出血相关体征。检验人员没有简单发出报告,而是通过推片镜检发现血液样本存在血小板聚集现象,判断可能为EDTA抗凝剂引起的假性减少。经更换不同抗凝剂真空管复查后,血小板计数结果恢复正常,及时消除了患者和家属的担忧。
这种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虽然罕见,但若不识别可能导致误诊误治。检验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,通过微观形态学观察发现了这一异常情况,体现了检验科对每份标本、每个结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。
检验科副主任徐雅萍表示:“现代检验医学不仅要提供准确的检测数据,更要具备对异常结果的分析和研判能力。我们始终坚持与临床密切沟通,为患者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检测结果。”
近年来,我院检验科不断加强质量管理,开展新技术新项目,提升对特殊病例和干扰因素的识别能力,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保障,赢得了患者和临床科室的信任。
.jpg)
.jpg)
.jpg)
.jpg)